比特币突破下降通道 全球经济动荡下加密市场谨慎回暖

robot
摘要生成中

BTC周评:全球宏观局势动荡,加密市场谨慎回暖

本周比特币开盘价为78370.15美元,收盘价达84733.07美元,全周涨幅6.84%,振幅14.89%。成交量明显增加,价格首次突破1月下旬以来的下降通道上沿,逼近200日均线。

全球宏观金融市场的主要变量仍然是美国的贸易政策。戏剧性的政策变化让全世界震惊,中国的反制措施尤为引人注目。在这场"对撞游戏"中,率先示弱的一方很可能会输。美国对全球发起的贸易战引发了来自政界、商界和资本市场的强烈反应。

最终结果是资本开始逃离美国市场,美国股市、债市和汇市罕见地同时遭受重创。面对巨大的金融危机压力,美国政府选择了让步,部分暂缓或降低关税措施,并在舆论层面对中国释放善意。由此,贸易争端进入了新的阶段,各方将开始进行谈判和妥协。

此前因贸易摩擦而大跌的风险资产市场随之出现反弹。虽然最严重的阶段可能已经过去,但后续的不确定性仍将主导各个市场。关键的观察点包括:贸易争端是否会进一步升级、美联储是否会及时降息、美国经济是否会陷入衰退。

在政策和宏观经济方面,中国和欧盟成为了抵抗美国贸易政策的主要力量,其中中国的反制措施尤为强硬。经过多轮对抗,美国对中国的关税已升至145%,而中国对美国的反制关税则达到125%。这实际上已经严重影响了正常的贸易往来,因此中国宣布不再对美国可能的进一步加征关税作出回应。

"对等关税战"进入第二阶段,全球风险资产开始探底

4月10日,美国宣布暂停对大多数国家(不包括中国)的额外关税,仅保留10%的基准关税,并开始进行谈判。这一消息推动美股大涨,纳斯达克指数创下历史第二大单日涨幅。

尽管看似被动,中国的反制措施实际上给美国造成了巨大压力。4月12日,美国宣布豁免部分中国商品的145%关税,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半导体、集成电路等关键电子产品。

推动美国政府转变策略的不仅仅是中国的反制,还有来自美国国内政界、商界和金融市场的强烈反对声音。4月7日,美国三大股指均大幅下跌,创下调整新低,部分指数甚至逼近技术性熊市。次日,VIX恐慌指数飙升至52.33,创下自2008年金融危机和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的第三高点。

"对等关税战"进入第二阶段,全球风险资产开始探底

同时,美国国债市场也出现剧烈波动,短期国债收益率大幅下跌,而长期国债收益率则出现反弹。美元指数也因资金外流而显著下跌。这种"股债汇"三杀局面迫使美国政府释放缓和信号,公布了关税豁免清单。与此同时,美联储也释放了"鸽派"信号,表示随时准备采取行动稳定金融市场。

这些措施暂时缓解了市场压力,美国股市在周五以上涨收盘。然而,鉴于美国政府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经济衰退和通胀风险(本周公布的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继续下降至50.8),市场实现V型反转的可能性较小。

在加密货币市场,本周比特币链上的抛压有所减弱,暂时停止了连续三周的恐慌抛售。全周链上总抛售量为188816.61枚,其中短期持有者占178263.27枚,长期持有者占10553.34枚。在全球市场恐慌期间,短期持有者在4月7日和9日出现大规模亏损。

"对等关税战"进入第二阶段,全球风险资产开始探底

长期持有者继续发挥稳定器作用,本周增持近6万枚比特币,反映出市场流动性仍然紧张。截至周末,短期持有者群体整体仍处于约10%的浮亏状态,表明市场仍面临较大压力。

根据某指标显示,比特币当前处于上升中继期。尽管全球宏观环境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加密货币市场似乎正在谨慎回暖。投资者应继续密切关注全球经济政策变化和市场情绪,在把握机会的同时也要注意风险管理。

"对等关税战"进入第二阶段,全球风险资产开始探底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7
  • 分享
评论
0/400
无常损失资深哲学家vip
· 07-15 16:33
看涨,多头冲冲冲!
回复0
DegenDreamervip
· 07-15 08:12
牛市打工人又回来了
回复0
破产豆豆vip
· 07-13 02:24
狂飙一波就润!
回复0
潮水退了就知道vip
· 07-13 02:22
市场终于动了 大伙嗨起来
回复0
割肉不割爱vip
· 07-13 02:20
别急 还能跌
回复0
VitaliksTwinvip
· 07-13 02:13
加仓走起~干完这把又是一个亿
回复0
闪电佬vip
· 07-13 02:03
就这点涨幅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