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石油美元” 到 “电力人民币”,AI + 稳定币的时代机遇

作者:Charlie Liu

写在前面

20年前,我在中学时代就迷上了中国能源安全这个话题,并因此打开了后来走上宏观投资、全球支付、以及加密货币的职业大门。

在今天因 AI 和 Crypto而引起的生产力+生产关系革命的历史机遇期,没想到故事回到了能源和电力这个原点。

货币的新锚

在AI时代,“电”成为了新的稀缺要素。

谁能更大规模、更低成本、更稳定地组织电力和算力,谁就更有资格把自己的货币嵌进下一代支付网络。

稳定币不是魔法,它只是把一国的产业链、能源链和结算链打包成一个可编程的“接口”。

当接口接在电厂与机房上,货币的锚就从黄金、石油,悄悄迁到了千瓦时。

如果我们看美元故事的时间线:上半场靠金本位,后半场靠石油本位,再后来是“债本位”——无可比拟的财政与国债市场提供了终极流动性。

这套体系不可能一夜就塌,而在这个“AI革命生产力、Crypto革命生产关系”的时代,它不再是自然的唯一选项。

当货币的锚从实物转向资产负债表,政治与期限就会渗入定价。

就算市场不认同最悲观的长周期叙事,也能看到另一条平行管道正在铺设中。

稳定币的飞轮

稳定币就是这条新管道,它把清算从跨境代理和消息系统,搬到公开网络和点对点结算。

地缘政治把抽象问题变得非常具体——当某些银行被排除在 SWIFT之外、当卡组织在某些市场暂停服务,企业和主权自然会寻找“拔不掉电源”的通路。

这里不做价值判断,只谈物理现实:如果你的出口可以用一种别人拔不掉的轨道结算,你的议价权会以网络效应的速度复利。

这也是为什么“人民币稳定币”这条新闻,表面看是代币,底层其实是能源。

过去十多年,中国在海外输出的不只是设备和工程,更是把发电、输电、储能、数据中心这套“电—算—用”的全栈能力打成了可复制的产品。

代币只是结算的用户体验,护城河在于电力与钢筋水泥堆出来的实打实的供给能力。

这个闭环其实已经在一些地方以“无代币版本”运行。

电站的资本开支从中国来,设备来自中国,运维与备件来自中国,电费结算以人民币计价,资金通过香港与在岸离岸账户串起。

把墙上的插座想成一个现金流入口,电费穿过当地配电网,最后停在人民币账户里,中间不需要中转美元收割一道价值。

把这套路径再叠一层可编程结算,稳定币只是把速度提起来,把融资与风控做成代码。

能源与基建

为什么必须是能源?

因为 AI 把电力推上了货币的舞台中央,因为随着AI的大规模普及,训练与推理已经从数学问题,上升到了电力问题。

今天的数据中心已经吃掉了全球用电的显著份额,而模型规模和服务密度还在上行。

美国的大型科技公司一头扎进“干净而稳定的基荷电力”:核电签约、长协锁量、分布式与储能并举。

这不是ESG情怀,是传统能源的物理约束。

AI的天花板,决定于插座后面的那台发电机。

接下来是更尖锐的问题:谁能最快、最大规模、按时按质地把电建出来?

把风机、光伏、逆变器、变压器、直流输电、调相、储能、冷却、园区一体化打包落地,并且在陌生的地理与监管环境中按进度交付,这考验的是产业集群、供应链弹性与工程“肌肉记忆”。

过去十多年,公路、铁路、水电、特高压和各类园区项目在海外不断迭代,让一套“电力—工程—金融”的飞轮越来越顺手。

最直观的感受是我2014年在Franklin Templeton做宏观投资,在非洲出差时,当地新修的高速一路通到内罗毕,赞比亚的会展中心一夜之间成了当地的新地标。

工程队面对复杂地形只把它当作进度管理问题。你可以质疑资金效率,但很难否认这种在复杂环境中“按时交货”的能力,而这恰恰是“电力—货币”闭环最稀缺的部分。

投资的资本效率可能不是教科书里的“最优”,但能力是长期积累出来的能力,这是账本上看不到的护城河。

石油当然还在舞台上,尤其在中东——一个同时拥抱加密资产与新型结算实验的地区。

但能源的重心在下一个十年将更多落到可再生与“就地化”的清洁电力上。

水电、风光和储能把价值锁在地理之上,叠加各国的数据主权要求,本地数据中心与本地电力就是天然一对:一边是电变算,一边是算变服务,结算最好走一条不需要穿越他国体系的轨道。

人民币稳定币的落地

这里有两条很现实的通路。

第一条是直接为电结算。

电力购售合同比起商品贸易更契合稳定币的可编程属性——发多少、抄多少、付多少,全链路数据化,货币可以跟着电表走。

今天已经有以人民币计价的电费、运维费与融资租赁,代币化之后只是让账更快、融资更灵活、抵押更可组合。

第二条是为算力与模型服务结算。

电在机房里变成“AI 输出”,企业与开发者用稳定币买 API 调用、模型 token、向量存储与推理时间。

许多新兴市场的跨境数字服务早就用美元稳定币做“美元替身”,当供应链与服务端更多来自中国,一种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就成了顺水推舟的第二选择。

如果这个框架仍显抽象,回到一个被嘲笑过的案例。

2021年,我在Jack Mallers的Strike负责全球战略时,帮助萨尔瓦多把比特币定为法币,当时总统提出用“火山地热”挖矿,把本地资源变成全球流动的数字资产。

过程并不完美,但方向是对的:把“地理专属”的自然禀赋,通过能源与代码变成可交易的价值单元。

AI 与稳定币正在把这个想法产业化。

当时“用火山挖矿”被视作笑谈,今天再看,利用本地能源把价值数字化,反而像是先行版的“电力本位”。

出海下半场的飞轮

回到主线,从石油到电力,闭环的关键在货币的“再循环”。

过去别人质疑用人民币结算能源,最大的反问是“拿到的人民币能买什么?”

传统答案是人民币离岸池、点心债、熊猫债,能用,但市场很薄。

新答案更直接:买电、买算、买设备、买服务。

你的发电机组、逆变器、储能系统、整车与充电设施来自中国,运维与升级来自中国,数据中心的软硬件与服务来自中国,那么外汇储备的“再循环”就无需美元跳转。

更何况,随着更广泛的“中国智造”出海,人民币能买到的东西几乎能满足生活和商业的方方面面需求,我们甚至可以抛弃为海外品牌做白牌,而做真正的优质直供。

当然这代表着“出海下半场”我们要在品牌力和讲故事上做更多的功课,但至少货币的购买力与流动性池,在供给侧的堆叠里自然长大。

大国的新竞合博弈

如果把结论说得更逆耳一点:赢得稳定币战争的,不一定是审计最好、监管最友好的那个代币,而是与“低价、稳定电力和高密度算力”耦合最紧的那个货币体系。

如果中国推进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真正的“秘密武器”不是代币设计,而是能在全球范围交付风机、光伏、变压器、特高压和数据中心,并把这一整套按人民币计价。

那将是从“石油锚”走向“电力锚”的货币新秩序。

当然,这条路并非没有噪音。

核电与清洁“强基荷”电力的扩能会受制于审批与供应链,短期内很难一蹴而就。

而且不要低估美国的自我修复能力:如果美元版的合规稳定币框架跑通,同时在清洁、稳定电力上大手笔投资,美元的网络效应完全可以在软件层面再叠一层。

方向上,AI 已经把电力确立为新的约束;在约束面前,支付会沿着成本最低的路径走,货币会跟着走。

如果把这篇文章留一句话给读者,我会选这句:

AI 让电力成为“第一性变量”,crypto和稳定币只是把这条物理变量直接连到货币系统上;谁能最有效地组织电与算,谁就更有资格定义下一代的货币接口。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