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币圈的变迁:从创新到抽水的演变近期参加完香港一场行业会议后,与国内同行交流感受,发现币圈氛围已悄然改变。虽然熟悉的面孔依旧活跃,但市场的"气质"已截然不同。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牛熊市,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异化"状态,让经验丰富的参与者也感到陌生。当前,币圈似乎只剩下一种主导业务:销售代币。## 行业运转的三大支柱币圈的生态系统一直依靠三个关键环节维持:1. 价值创造:通过技术创新满足用户需求,如比特币、以太坊、稳定币等。2. 价值发现:包括风险投资和交易定价,捕捉潜力资产,推动行业发展。3. 价值流通:由做市商、代理商和意见领袖等构建销售渠道,促进代币从一级到二级市场的流转。理想情况下,这三个环节应该相互配合、共同发展。然而,当前市场呈现出前两者衰退,后者繁荣的不均衡状态。项目方不再专注于用户需求和产品开发,风投也不再深入研究行业趋势。整个市场似乎只剩下一个声音:"如何销售代币?"## 当前市场生态的畸形发展在健康的市场环境中,三个环节应该紧密联系:项目方开发优质产品,满足用户需求,获取利润和市场溢价;投资机构在低谷期介入,高峰期退出;而流通渠道则提高资本效率。然而,当前币圈的讨论已经很少涉及创新机会、产品开发或用户需求。即使在某些细分领域仍有热度,但整体创新热情已大不如前。二级市场机构普遍采取观望态度,新上线的代币往往迅速达到价格高点,而模因币的流动性几近枯竭。在这种形势下,活跃的主要是第三类参与者:做市商、代理商和中介。他们的关注点集中在如何美化数据、获得大型交易平台的上币机会、推广宣传吸引买盘,以及如何通过主动做市增加交易量。市场参与者的同质化严重,都在竞相争夺币圈日益稀缺的存量资金。## 利益集团的形成这种情况下,头部资源方(包括顶级项目、主要交易平台及其上币部门、实力雄厚的做市商和代理商)形成了一个牢固的利益共同体。资金在这个体系内循环:从流动性提供者流向风投,再流向头部项目,同时从散户端不断注入,滋养这个利益共同体,使其不断壮大。## 创新精神的消退相比2022年FTX事件后的低迷期,当前情况有所不同。那时,大量资金仍集中在风投和机构投资者手中,这些资金具有造血功能,可以投资于创业项目,产生正面外部效应,创造价值并吸引新资金。而现在,大部分资金被中间环节吸收,项目方往往只追求上市后的差价收益,成为风投和二级市场的中间商,不再注重价值创造,只专注于构建"空壳"故事。从商业逻辑看,当下游分销渠道占据大部分成本时,上游的研发和运营投入必然被压缩。许多项目方干脆放弃产品开发,将资金全部用于宣传和上币。即便没有实际产品和用户的项目也能成功上市,而且现在的宣传可以包装成"模因驱动",投入产品和技术的资金越少,反而有更多资金用于上市和拉升价格。币圈的创新路径已经变成:"构建吸引人的叙事 → 快速包装 → 寻找关系上市 → 套现离场"产品、用户、价值创造似乎已成为理想主义者的自我慰藉。## 抽水模式的隐患表面上,项目方将资金用于上市和拉升价格似乎对各方都有利:基金能够退出,散户有了博弈空间,中间商获得丰厚收益。但长远来看,正面外部效应的丧失将导致只有中间商越做越大,形成垄断后抽水比例不断上升。上游的项目方减少产品研发投入,面临监管压力和高额抽水,风险收益比严重失衡,最终可能选择退出。下游的散户之间竞争加剧,"永远是接盘"的感觉使赚钱效应消失,导致大批用户退出。本质上,中间商(如交易平台、做市商、代理商、社区)都是服务提供者,并不直接创造价值和正面外部效应。当服务提供者和抽水方成为市场最大的受益群体时,整个市场就像患上癌症的机体,最终可能因养分耗尽而衰亡。## 周期与重建币圈终究是一个周期性市场。乐观者相信,在当前流动性匮乏的低谷之后,终将迎来真正的"价值复兴"。技术革新、新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将重新激发创新热情。创新精神不灭,泡沫终将消退。即便只有微弱光芒,也可能成为指引前进的灯塔。悲观者则认为,泡沫尚未完全破灭,币圈可能还需经历一次更深层次的"雪崩式洗牌"。只有当抽水者无币可抽,中间商主导的市场格局崩塌,才可能迎来真正的重建。在这个过程中,从业者将经历一段充满质疑、内耗、倦怠和自我怀疑的混沌期。但这正是市场的本质——周期即宿命,泡沫也是新生的前奏。未来或许光明可期,但通往光明的道路可能漫长而艰辛。
币圈新生态:从创新驱动到抽水为王的演变
币圈的变迁:从创新到抽水的演变
近期参加完香港一场行业会议后,与国内同行交流感受,发现币圈氛围已悄然改变。虽然熟悉的面孔依旧活跃,但市场的"气质"已截然不同。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牛熊市,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异化"状态,让经验丰富的参与者也感到陌生。
当前,币圈似乎只剩下一种主导业务:销售代币。
行业运转的三大支柱
币圈的生态系统一直依靠三个关键环节维持:
价值创造:通过技术创新满足用户需求,如比特币、以太坊、稳定币等。
价值发现:包括风险投资和交易定价,捕捉潜力资产,推动行业发展。
价值流通:由做市商、代理商和意见领袖等构建销售渠道,促进代币从一级到二级市场的流转。
理想情况下,这三个环节应该相互配合、共同发展。然而,当前市场呈现出前两者衰退,后者繁荣的不均衡状态。
项目方不再专注于用户需求和产品开发,风投也不再深入研究行业趋势。整个市场似乎只剩下一个声音:"如何销售代币?"
当前市场生态的畸形发展
在健康的市场环境中,三个环节应该紧密联系:项目方开发优质产品,满足用户需求,获取利润和市场溢价;投资机构在低谷期介入,高峰期退出;而流通渠道则提高资本效率。
然而,当前币圈的讨论已经很少涉及创新机会、产品开发或用户需求。即使在某些细分领域仍有热度,但整体创新热情已大不如前。
二级市场机构普遍采取观望态度,新上线的代币往往迅速达到价格高点,而模因币的流动性几近枯竭。
在这种形势下,活跃的主要是第三类参与者:做市商、代理商和中介。他们的关注点集中在如何美化数据、获得大型交易平台的上币机会、推广宣传吸引买盘,以及如何通过主动做市增加交易量。
市场参与者的同质化严重,都在竞相争夺币圈日益稀缺的存量资金。
利益集团的形成
这种情况下,头部资源方(包括顶级项目、主要交易平台及其上币部门、实力雄厚的做市商和代理商)形成了一个牢固的利益共同体。资金在这个体系内循环:从流动性提供者流向风投,再流向头部项目,同时从散户端不断注入,滋养这个利益共同体,使其不断壮大。
创新精神的消退
相比2022年FTX事件后的低迷期,当前情况有所不同。那时,大量资金仍集中在风投和机构投资者手中,这些资金具有造血功能,可以投资于创业项目,产生正面外部效应,创造价值并吸引新资金。
而现在,大部分资金被中间环节吸收,项目方往往只追求上市后的差价收益,成为风投和二级市场的中间商,不再注重价值创造,只专注于构建"空壳"故事。从商业逻辑看,当下游分销渠道占据大部分成本时,上游的研发和运营投入必然被压缩。
许多项目方干脆放弃产品开发,将资金全部用于宣传和上币。即便没有实际产品和用户的项目也能成功上市,而且现在的宣传可以包装成"模因驱动",投入产品和技术的资金越少,反而有更多资金用于上市和拉升价格。
币圈的创新路径已经变成:
"构建吸引人的叙事 → 快速包装 → 寻找关系上市 → 套现离场"
产品、用户、价值创造似乎已成为理想主义者的自我慰藉。
抽水模式的隐患
表面上,项目方将资金用于上市和拉升价格似乎对各方都有利:基金能够退出,散户有了博弈空间,中间商获得丰厚收益。
但长远来看,正面外部效应的丧失将导致只有中间商越做越大,形成垄断后抽水比例不断上升。
上游的项目方减少产品研发投入,面临监管压力和高额抽水,风险收益比严重失衡,最终可能选择退出。下游的散户之间竞争加剧,"永远是接盘"的感觉使赚钱效应消失,导致大批用户退出。
本质上,中间商(如交易平台、做市商、代理商、社区)都是服务提供者,并不直接创造价值和正面外部效应。当服务提供者和抽水方成为市场最大的受益群体时,整个市场就像患上癌症的机体,最终可能因养分耗尽而衰亡。
周期与重建
币圈终究是一个周期性市场。
乐观者相信,在当前流动性匮乏的低谷之后,终将迎来真正的"价值复兴"。技术革新、新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将重新激发创新热情。创新精神不灭,泡沫终将消退。即便只有微弱光芒,也可能成为指引前进的灯塔。
悲观者则认为,泡沫尚未完全破灭,币圈可能还需经历一次更深层次的"雪崩式洗牌"。只有当抽水者无币可抽,中间商主导的市场格局崩塌,才可能迎来真正的重建。
在这个过程中,从业者将经历一段充满质疑、内耗、倦怠和自我怀疑的混沌期。
但这正是市场的本质——周期即宿命,泡沫也是新生的前奏。
未来或许光明可期,但通往光明的道路可能漫长而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