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数字货币盗窃案引发加密资产法律定性争议

robot
摘要生成中

币圈盗币案引发司法争议

近期,一起涉及百万加密货币的盗窃案引发了广泛关注。案件不仅揭示了加密资产领域的复杂性和风险,也暴露了我国在加密资产法律定性上的分歧。

案件回顾

2023年5月,上海居民欧某发现自己钱包中价值百万的加密货币突然消失。经过调查,欧某发现一个月前有人将他的加密货币全部转走。在技术分析后,欧某发现钱包中存在可自动获取私钥的"后门"程序。

经过进一步追查,犯罪嫌疑人浮出水面。2023年8月,欧某向公安机关提交了刑事控告并成功立案。随后,某平台的三名内部员工刘某、张某1和董某2被逮捕。

根据法院判决书显示,这三名被告是该平台的资深前端开发工程师,负责钱包的研发。他们在钱包中植入"后门"程序,非法获取用户的钱包私钥和助记词等数据。三人共计非法获取用户助记词27622条、私钥10203条,成功转换数字钱包地址19487个。

然而,案情出现了意外转折。在调查过程中,检察官发现真正转走欧某加密货币的是另一名前员工张某2。张某2在2021年就已经在客户端代码中植入了收集用户私钥和助记词的程序,并在2023年4月将欧某钱包中的加密货币全部转走。

判决争议

最终,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以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判处刘某、张某1、董某2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万元。而实际盗走加密货币的张某2,在赔偿部分损失并取得被害人谅解后,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

这一判决引发了争议。有观点认为,法院对加密资产财产属性的认知与主流观点存在差异,对犯罪嫌疑人行为的认知不充分。

加密资产的法律定性

目前,我国司法机关对加密资产的性质存在两种观点:

  1. 加密资产不是财物,仅是一种"数据"。
  2. 加密资产具有财产属性,可作为侵财类犯罪的对象。

近年来,第二种观点逐渐占据主流。例如,在一起诈骗案中,法院明确指出:"虚拟货币具有刑法意义上的财产属性,可成为财产犯罪的对象。"

定罪争议

有法律专家认为,本案更适合以职务侵占罪定罪处刑,而非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理由如下:

  1. 加密资产符合刑法中"财物"的特征要求。
  2. 被告利用职务便利,将用户托管的加密资产非法占为己有,符合职务侵占罪的构成要件。
  3. 职务侵占罪的量刑区间更能反映本案的严重性。

结语

这起案件凸显了法律与新兴技术之间的矛盾。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和加密资产市场的日益成熟,我们期待未来法律能更精准地界定加密资产的法律属性,为司法实践提供更为明确和统一的指导。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9
  • 分享
评论
0/400
拉盘牛角包vip
· 07-22 08:41
盗门成功 石锤是内鬼
回复0
MEV猎手不亏本vip
· 07-22 08:40
搞笑了 偷钱判那么轻
回复0
精神财富收割机vip
· 07-22 07:36
法律也挡不住黑客的手段呗
回复0
PoolJumpervip
· 07-19 23:28
经典的软法硬处
回复0
空投猎手王vip
· 07-19 20:20
这纯初级薅毛手段 连隐藏后门都不会的菜鸟吧
回复0
GasGuruvip
· 07-19 20:19
社会啊 纯当玩笑了
回复0
MechanicalMartelvip
· 07-19 20:11
盗币判这么轻 看笑话了
回复0
财富咖啡vip
· 07-19 20:04
实锤程序员干不过刑侦
回复0
Meme币操盘手vip
· 07-19 20:00
检测到经典的社会工程套利机会。模因速度指标正在迅速上升。
查看原文回复0
查看更多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