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写前面 这要看两个关键条件能否成立:
原因很现实朴素:
Cash Only 能省手续费
接受八达通是因为太多人用,商家“被迫适配”
相比之下,支付宝/微信虽然手续费略低,但
没有用户基础
没有“美团 + 淘宝 + 滴滴”的超级生态
在香港是“独立钱包”,功能残缺、使用场景有限 所以只能成为面向游客的辅助支付方式。
目前来看稳定币真正走进日常生活,还要跨过两个核心门槛:
稳定币距离八达通/微信/支付宝那样的顺手好用,还很远。
合规虽然“有法”,但离“落地”仍有距离
1.合规“有牌” ≠ 支付落地 香港 2025 年将正式启动稳定币牌照制度,但目前:
2.钱包和支付网关生态还没搭好
监管主要覆盖发行层面,但是否有成熟易用的钱包App?是否有与商户POS、支付网关无缝衔接的生态?目前还在构建发牌体系,还没有进入面向大众的落地应用建设期。
3.监管实际执行效果需要时间验证
敢拿稳定币,前提是:用户相信它能兑、兑得快、兑得稳。即使有牌,但市场是否接受?监管如何保障赎回承诺?若储备资产透明度、用户保护、风险应急措施不到位,仍可能发生信任危机。
香港错过了扫码支付,不是因为技术落后,而是因为既没有用户痛点,也没有替代动力。
要看:
是否比现有支付方式更方便、更省钱,覆盖更多场景;
能否在合规框架下快速搭建出可用的生态系统
香港错过扫码支付,是因为既没有用户痛点,也没有替代动力。如果稳定币想跳过扫码时代,直接落地生活场景, 就必须从“合规 + 体验”两个维度上真正打穿用户和商户两端的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