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攢成長值,抽華爲Mate三折疊!廣場第 1️⃣ 2️⃣ 期夏季成長值抽獎大狂歡開啓!
總獎池超 $10,000+,華爲Mate三折疊手機、F1紅牛賽車模型、Gate限量週邊、熱門代幣等你來抽!
立即抽獎 👉 https://www.gate.com/activities/pointprize?now_period=12
如何快速賺成長值?
1️⃣ 進入【廣場】,點擊頭像旁標識進入【社區中心】
2️⃣ 完成發帖、評論、點讚、發言等日常任務,成長值拿不停
100%有獎,抽到賺到,大獎等你抱走,趕緊試試手氣!
截止於 8月9日 24:00 (UTC+8)
詳情: 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384
#成长值抽奖12期开启#
2025年加密貨幣犯罪盜竊激增 被盜資金或突破40億美元
2025年加密貨幣犯罪中期報告:被盜資金激增至21.7億美元
自2025年初至今,加密貨幣服務遭受的資金盜竊已超過21.7億美元,遠超2024年全年水平。其中一家交易平台遭受的15億美元黑客攻擊(加密貨幣史上最大單次盜竊案)佔據了損失的主要部分。
截至2025年6月底,被盜資金總額比此前最嚴重的2022年同期高出17%。若當前趨勢持續,到年底服務類平台被盜資金可能突破40億美元。
個人錢包被盜在整體生態盜竊中的佔比正逐步上升,攻擊者越來越多地瞄準個人用戶。2025年至今,此類案件佔全部被盜資金活動的23.35%。
暴力脅迫行爲與比特幣價格波動存在相關性,表明攻擊者傾向於在高價值時期伺機作案。
2025年至今,美國、德國、俄羅斯、加拿大、日本、印度尼西亞和韓國成爲受害者的集中地。
從區域來看,東歐、中東和北非以及中亞和南亞在2024年上半年至2025年上半年的受害者數量增長最快。
不同地區被盜資產類型也存在顯著差異,這可能反映了當地加密貨幣採用的基本模式。
從服務平台和個人端竊取資金的洗錢行爲存在差異。總體而言,針對服務平台的威脅行爲者通常表現出更高的技術復雜性。
洗錢者爲轉移資金往往支付超額費用,平均溢價從2021年的2.58倍波動至2025年至今的14.5倍。
有趣的是盡管轉移被盜資金的美元平均成本隨時間下降,但鏈上平均成本的倍數卻有所增加。
針對個人錢包的攻擊者更傾向於將大量被盜資金保留在鏈上,而非立即洗錢。
目前針對個人錢包的盜竊案中仍有85億美元加密貨幣滯留鏈上,而服務端被盜資金爲12.8億美元。
盡管加密環境已經發生重大變化,2025年至今的非法交易量仍有望達到或超過去年估計的510億美元。一些受制裁交易所的關閉以及某些服務商可能被監管機構列爲特別關注對象,這些事件重塑了犯罪分子在生態中的資金流動方式。
在這一變局中,資金盜竊成爲2025年的首要問題。其他形式的非法活動同比表現參差不齊,而加密貨幣盜竊的激增不僅對生態參與者構成直接威脅,也爲行業安全基礎設施帶來長期挑戰。
從服務平台竊取資金的累計趨勢描繪了2025年威脅環境的嚴峻圖景。2025年至今活動在6月前的上升速度遠超以往任何年份,上半年即突破20億美元大關。
這一趨勢的驚人之處在於其速度和持續性。此前最嚴重的2022年服務平台被盜20億美元需214天,而2025年僅用142天便實現了相近規模。2023年和2024年的趨勢線則呈現更溫和的累積模式。
目前,2025年6月底的數據比2022年同期增長了17.27%。若趨勢延續,2025年全年僅服務平台被盜資金就可能超過43億美元。
對某交易平台的黑客攻擊徹底改變了2025年的威脅格局。這起15億美元的單次事件不僅是史上最大加密貨幣盜竊案,更佔據了今年服務平台被盜資金的約69%。其技術復雜性和規模凸顯了國家支持的黑客在加密貨幣領域不斷升級,也標志着2024年下半年短暫沉寂後的強勢回歸。
個人錢包被盜在總損失中的佔比持續增長。這一趨勢可能反映以下因素:
按資產類型細分個人錢包被盜價值可發現三個關鍵趨勢:
這些因素表明,雖然比特幣持有者成爲定向盜竊受害者的概率低於其他鏈上資產持有者,但一旦受害,其損失金額異常龐大。前瞻性推論是:若原生資產價值上升,個人錢包被盜金額很可能同步增長。
個人錢包盜竊中有一個令人不安的例子——暴力脅迫,即攻擊者通過暴力或脅迫手段獲取受害者的加密貨幣。2025年此類物理攻擊數量有望達到歷史次高年份的兩倍。需注意的是,由於許多案件未報案,實際數字可能更高。
這些暴力事件與比特幣價格的移動平均線存在明顯相關性,表明資產價值漲(或預期漲)可能誘發針對已知加密貨幣持有者的物理攻擊。盡管此類暴力案件相對罕見,但其人身傷害屬性(包括致殘、綁架和謀殺)將案件的社會影響提升至非常規程度。
2025年至今,美國、德國、俄羅斯、加拿大、日本、印度尼西亞和韓國位列人均受害數量最高國家;而東歐、中東和北非及中亞和南亞的受害者總量在2024上半年至2025上半年間增長最快。
若按人均被盜金額排名,美國、日本和德國仍居前十,但阿聯酋、智利、印度、立陶宛、伊朗、以色列和挪威的受害嚴重程度全球領先。
2025年數據顯示加密貨幣盜竊存在地域集中模式。北美在比特幣和山寨幣盜竊中均居首位,這可能反映該地區高加密貨幣採用率及針對大額個人資產的專業攻擊者活躍。歐洲是以太坊和穩定幣盜竊的全球中心,可能表明這些資產在當地的高採用率或攻擊者對高流動性資產的偏好。
亞太地區比特幣被盜總量排名第二,以太坊第三;中亞和南亞在山寨幣和穩定幣被盜金額中位列第二。撒哈拉以南非洲在被盜金額中墊底(比特幣被盜量倒數第二),這更可能反映該地區財富水平較低,而非加密貨幣用戶受害率更低。
分析顯示,個人錢包與服務端攻擊的洗錢行爲存在顯著差異,反映不同的風險偏好和操作需求。例如,2024-2025年針對服務端的攻擊者大量使用跨鏈橋進行"鏈跳躍"洗錢,混幣器的使用也更爲頻繁。相比之下,個人錢包被盜資金更多流向代幣智能合約(可能涉及兌換)、受制裁實體及中心化交易所,表明洗錢技術相對粗糙。
在洗錢過程中,被盜資金操作者支付超額費用,且成本隨時間劇烈波動。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某些區塊鏈及二層網路的普及降低了平均交易成本,但同期被盜資金操作者支付的溢價反而上升108%。此外針對服務平台的攻擊者通常支付更高溢價,可能反映其需在資金凍結前快速轉移大額資金的緊迫性。
這些模式總體表明,盡管絕大多數黑客攻擊出於財務動機(個別事件除外),但被盜資金操作者並不在意鏈上交易成本,而是優先考慮交易速度。
有趣的是並非所有被盜資金都會立即進入洗錢流程。個人錢包被盜資金更多會滯留鏈上,大量餘額停留在攻擊者控制地址而非快速洗白或兌現。這種犯罪者持有行爲可能反映其對操作安全的信心,或模仿主流加密貨幣投資策略。
服務平台與個人錢包被盜激增需要多層次的安全機制應對。對服務提供商而言,2025年重大事件的教訓重申了以下關鍵點:
代碼審計變得愈發重要,智能合約漏洞正成爲增長最快的攻擊載體。技術錢包基礎設施的改進(尤其是多籤熱錢包的實施)爲機構安全提供了額外保護層,即使單個密鑰泄露也能及時止損。
對個人而言,針對錢包的威脅升級要求安全理念的根本重構。暴力攻擊與比特幣價格的相關性表明,保護持幣隱私(如避免公開持倉)可能與技術措施(使用隱私幣或冷錢包)同等重要。高受害增長國家的用戶需特別警惕數字足跡和人身安全。
隨着加密貨幣相關綁架和暴力犯罪升級,現實世界的人身安全成爲緊迫議題。針對加密貨幣富豪家庭的案件表明,數字資產持有者需考慮傳統安防措施,包括:
對大額持有者而言,專業安保諮詢或有必要,數字財富增加的同時人身脆弱性創造了傳統安防體系尚未完全應對的新型風險。
2025年至今的數據呈現了加密貨幣犯罪的進化軌跡。盡管加密生態在監管框架和機構安全實踐上趨於成熟,但威脅行爲者的能力和目標範圍也同步升級。
某交易平台事件證明,即使行業頭部實體仍難抵御高級持續性威脅;個人錢包被盜激增則顯示加密貨幣持有者面臨空前風險。犯罪地域擴張及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