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对欧加税箭在弦上:美国经济或迎滞胀考验,美联储政策陷入两难



当通胀暂趋温和、失业率保持稳定,美股甚至重回历史高点时,特朗普政府的关税野心并未收敛。8月1日,针对欧盟的30%新关税即将生效——这场被视作“跨大西洋贸易震源”的政策,正让美国经济面临一场迟到的“压力测试”,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空间,也随之被挤压至狭窄地带。

关税落地:供应链断裂风险远超预期

作为全球最大的双边贸易伙伴,美欧供应链的深度绑定远超外界想象。从汽车零部件到精密仪器,从化工原料到医疗设备,双方产业协同已渗透至产业链各环节。如今30%的关税税率,不仅高于市场几周前的预期,更让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直言:“这不是简单的贸易摩擦,而是对跨大西洋供应链的直接破坏,企业成本、消费者钱包、甚至患者的救命药供应,都将被卷入漩涡。”

联博经济学家埃里克·维诺格拉德的警告更为直白:“关税税率与滞胀风险几乎成正比。当税率突破20%,物价上涨与经济收缩的‘双杀’效应就会显现——这一次,30%的税率可能让美国尝到比2018年对华关税更痛的滋味。”

企业困局:囤货耗尽后,涨价与裁员必选其一

眼下,美国企业正靠着此前囤积的库存“缓冲”关税冲击,这也让白宫经济顾问哈塞特得以用“进口商品价格2月以来持续下降”为由,宣称“未见负面影响”。但这种“数据粉饰”遭学界普遍质疑——TS Lombard首席经济学家史蒂文·布利茨一针见血:“库存就像止痛药,能暂缓疼痛,却治不好病根。当库存耗尽,企业要么花更高成本进口,要么眼睁睁看着利润被吞噬。”

牛津经济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瑞恩·斯威特测算,当前美国对欧有效关税税率已接近20%(若30%关税全额落地,这一数字还将攀升)。他指出,企业的选择本质上是“成本转嫁还是利润割肉”:若将关税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本就谨慎的消费需求可能进一步萎缩;若自行消化,当利润薄如蝉翼时,裁员就会成为“保生存”的最后手段。“无论选哪条路,经济都会受伤,区别只在于伤在物价还是就业。”

滞胀阴影:通胀与衰退风险双线攀升

这场关税风暴的真正威胁,在于可能将美国推向“滞胀”泥潭。

从通胀端看,关税本质是“进口成本税”。当企业被迫以更高价格进口欧洲商品,服装、家电、汽车等终端消费品价格将随之上涨,直接推高CPI——2018年对华关税曾让美国核心CPI单月跳升0.3个百分点,而此次涉及的商品范围更广,对物价的拉动或更显著。

从增长端看,若企业选择裁员保利润,失业率上升将压制消费与投资,本就疲软的制造业(PMI连续3个月低于荣枯线)可能雪上加霜。史蒂文·布利茨直言:“这是一场‘企业利润收割战’,最终要么推高通胀,要么拉低增长,最坏的情况是两者同时发生。”

美联储的“钢丝时刻”:降息还是控通胀?

市场原本押注美联储9月可能启动降息,以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但关税的到来让这一预期变得扑朔迷离。

若关税推升物价,美联储若坚持降息,可能让刚降温的通胀“死灰复燃”;若为控通胀暂停降息,甚至重启加息,又可能加速经济滑向衰退。全美保险首席经济学家凯西·博斯特扬西奇形容:“美联储现在就像在钢丝上行走,左边是临时性通胀抬头,右边是衰退风险加剧,任何一步失衡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学界对此分歧严重:乐观者认为,关税冲击是短期的,美联储9月仍可按原计划降息;谨慎派则警告,若通胀黏性超预期,政策延迟调整可能让滞胀风险固化——到那时,无论加息还是降息,都难挽颓势。

结语

8月1日的关税大限已进入倒计时,这场由政策主导的“贸易实验”,正将美国经济推向未知水域。企业库存的“缓冲期”终将结束,物价与就业的真实压力将逐步显现,而美联储的每一次政策摇摆,都可能被市场放大为新的波动。

正如维诺格拉德所言:“关税从来不是‘零和博弈’,当供应链断裂的代价由所有人承担时,所谓的‘贸易优势’,最终只会变成经济的‘负资产’。” #BTC# #ETH#
ETH-3.03%
BTC-0.95%
post-image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