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grange (LA) – ZK模塊化基礎設施用於無信任跨鏈計算

在Web3日益發展的背景下,各區塊鏈之間的互動(跨鏈互操作性)仍然是一個重大挑戰。目前的區塊鏈獨立運行,而在它們之間傳輸數據通常需要集中式橋接(集中橋)——這降低了可靠性——或者必須建立重型基礎設施,從而限制了可擴展性。 Lagrange出現是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一個模塊化的零知識基礎設施(ZK),允許安全、可驗證和易於集成的跨鏈計算,而無需區塊鏈之間直接相互信任。 願景與創立理念 Lagrange團隊認爲數據碎片化是Web3應用中的最大障礙之一。目前,開發者很難: 在Solana的智能合約中使用來自以太坊的數據。進行基於多個區塊鏈的驗證計算,而無需承擔信任風險。 通過結合 ZK 證明、模塊化設計和跨鏈消息傳遞,Lagrange 旨在創建一個“通用計算層”,任何區塊鏈或 rollup 都可以連接——一個計算橋接,而不僅僅是代幣橋接。 技術架構 Lagrange協議是基於三個核心組件構建的:

  1. ZK協同處理器 在鏈外對鏈上數據進行計算。生成可以在任何目標區塊鏈上驗證的簡潔 ZK 證明。幫助減少 L1/L2 的計算負擔,節省燃氣費用。
  2. 狀態聚合器 收集和匯總來自多個區塊鏈的狀態。允許進行多鏈查詢,如:“在這些DEX上的總流動性”以驗證的方式。結合現有的數據可用性層(,以確保完整性。
  3. 證明中繼層 將證明和計算結果傳送到目標區塊鏈。使用輕客戶端驗證來傳遞信息,而無需信任第三方。 爲什麼拉格朗日重要 目前,開發者在進行跨鏈工作時面臨三個主要問題: 重復計算 – 相同的邏輯必須在多個鏈上實施。集中中繼 – 大部分跨鏈數據依賴於半可信的中間件。高燃氣費用 – 鏈上的復雜計算非常昂貴。 Lagrange 通過將計算與共識機制分離來解決問題,允許在多個鏈上使用結果並提供加密證明。 LA Token 和角色 Token LA是網路的骨幹,具有以下角色: 質押與安全 – Proof relayer 和 state aggregator stake LA;惡意行爲將被 slashing。支付費用 – 開發者使用 LA 支付計算和驗證 proof 的費用。治理 – Token 持有者投票升級協議、支持鏈和計算市場參數。激勵 – 開發者和數據提供者獲得 LA 獎勵。 使用案例 跨鏈DeFi分析 – DEX聚合器可以顯示來自多個鏈的實時流動性,帶有密碼認證。多鏈預言機 – 可在多個鏈上使用的數據驗證源,無需重復基礎設施。遊戲互操作性 – 此鏈上的遊戲狀態可以觸發其他鏈上的動作或獎勵。鏈上風險評估 – 信用協議可以根據多鏈數據歷史評估用戶風險。 對手和競爭優勢 Axelar – 只專注於跨鏈消息傳遞,不進行復雜的ZK計算。LayerZero – 通用消息傳遞,但依賴於relayer/oracle的集合。Succinct – ZK基礎設施,但專注於輕客戶端,不支持通用計算。 Lagrange的優勢在於: 用於任意計算的協處理器模塊。多鏈狀態集成在協議中。ZK 證明可以在多個 VM 環境中進行驗證。 風險與挑戰 開發者面臨的困難 – 需要學習新的計算模型。生成證明的成本 – 盡管簡潔,但生成 ZK 證明仍然消耗資源。標準正在變化 – 競爭性的 ZK 框架可能會導致市場分散。依賴安全性 – 復雜的跨鏈系統,攻擊面廣泛。 戰略發展機會 與Rollups合作 – L2和專用rollup可以外包重計算。與數據層集成 – 連接The Graph、Covalent、Chainbase。企業應用 – 私有區塊鏈使用Lagrange在公共鏈上報告合規性。ZK計算市場 – 允許開發者請求並支付已驗證計算的費用。 未來展望 隨着許多區塊鏈和卷起的出現,無需信任的互操作性將是Web3下一個階段的決定性挑戰。 Lagrange,憑藉其模塊化ZK的方法,具有成爲區塊鏈的AWS Lambda的潛力,但結果可以被驗證。如果得到廣泛應用,Lagrange可能成爲默認計算層,使多鏈應用不僅可以處理代幣,還可以處理完整的數據和邏輯。 ♡喜歡💬 ➤ @lagrangedev #Lagrange $LA {spot} )LAUSDT(
LA2.04%
ZK-5.7%
CHO0.51%
CROSS-3.04%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