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 2022 至 2024 年的產業整頓、信任危機及政策洗禮後,2025 年的加密市場步入一個以機構為主導的新一輪轉型周期。隨著監管框架逐漸明朗、合規渠道全面開放,加密資產逐步擺脫了「邊緣資產」的標籤,成為越來越多機構投資組合中的「核心配置」。
本輪「機構化」浪潮之所以興起,來自一系列指標性政策與市場事件的推動:
監管明確化帶動市場信心修復與資金結構重塑。根據 EY-Parthenon 於 2025 年發布的《Institutional Digital Assets Survey》,全球已有超過 86% 機構投資人表示已參與或計劃於未來三年投資加密資產。Nomura(野村)研究也顯示,日本超過半數機構已將數位資產納入其策略視野。
在此背景下,本報告將系統化梳理機構投資者布局加密資產的動因,聚焦其投資策略演進、配置途徑分化與參與方式轉型,並以案例分析揭示「機構化時代」下加密資產市場的結構性機會。
數位資產從被認為「高波動」、「高風險」的邊緣資產,逐步演化為機構投資組合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配置。多份調查顯示,超過 83% 機構投資人計劃於 2025 年持續或增持數位資產配置,其中相當比例將「顯著增加」。機構布局動因既源自數位資產獨特的資產屬性,也受益於技術基礎設施成熟,以及對未來科技趨勢的信心。
自 2012 年起,BTC 等加密貨幣的回報率明顯高於黃金、白銀、那斯達克等傳統資產,其中 BTC 平均年化報酬率高達 61.8%,而傳統機構投資組合正面臨邊際收益遞減壓力。尤其在後疫情時代,高通膨與政策利率不確定性使機構更傾向尋求低相關性的資產。
研究指出,BTC 與股票的相關係數過去五年平均低於 0.25,與黃金的相關性也僅 0.2 至 0.3;與新興市場(如拉美、東南亞)貨幣與商品的連動性更低。這讓加密資產成為追求超額報酬、對沖系統性風險、優化夏普比率的重要工具。
自 2020 年以來,全球量化寬鬆政策導致主要經濟體的大宗資產價格普遍上漲,通膨成為全球投資人的首要難題。加密資產(特別是 BTC)憑藉「2100 萬枚固定總量」的技術特性,被視為「數位黃金」,尤其適合作為對沖法幣貶值的工具。BlackRock 首席投資官 Rick Rieder 曾公開表示:「長期看來,BTC 更像是一種價值儲存工具,而非純粹的交易媒介。」
長期以來,機構投資人對加密資產一直保持謹慎,核心憂慮在於結算流程不透明、託管標準缺失、對手風險過高。加密資產市場早期類似「影子金融」,缺乏傳統金融中的中央清算系統、受監管託管機構及標準化風險控管機制。這導致資金安全託管與交易後資產清算面臨高度不確定性,對大型機構尤為如此,「不確定性」本身即是高風險來源。
不過,過去幾年,加密資產基礎設施建設已大幅進化,尤其在下列幾個關鍵層面:
機構進入加密市場,也代表一種「押注未來科技方向」的戰略選擇。Web3、DeFi、RWA(實體資產)等新興領域可能顛覆金融服務方式與資產型態。
例如:
這些轉型過程中,早期參與者擁有先發優勢。
許多機構投資人,尤其是退休基金與保險公司,正面臨受眾結構「世代更替」。Z 世代與千禧世代更熟悉數位資產,客戶倒逼機構必須重新審視配置模型。富達 2024 年報告指出,近 60% 千禧世代客戶希望退休帳戶中包含 BTC 或 ETH。此趨勢加快了機構產品的多元化與普及化。
隨加密市場逐步制度化、資產結構日益成熟,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方式亦愈加多元化。從「試探性建倉」到「組合策略建構」,機構投資正展現分層化、策略化與結構化的鮮明特徵。本章將分為機構類型、操作風格及配置路徑三個層面,梳理不同機構於加密資產投資中的典型進場策略與資產偏好。
機構投資人並非同質群體,而是由不同風險偏好、配置目標、流動性需求構成的多元生態。典型代表如家族辦公室(Family Offices)、退休金/主權財富基金(Pension Funds / Sovereign Wealth Funds)、校園捐贈基金(Endowments & Foundations)等,其於加密市場的投資途徑呈現高度分化。
案例:新加坡、瑞士多家家族辦公室積極參與以太坊質押(Staking)服務及 Web3 基礎設施項目(如 Rollup、預言機)種子輪融資。
案例:挪威主權基金 Norges Bank 於 2024 年財報揭露持有 Coinbase 股權及 BTC ETF,象徵主權資金正以股權策略布局數位資產。
案例:哈佛、MIT、耶魯等捐贈基金長期布局 Web3 基金,於資料可組合性、基礎協議層參與度極高。
機構對加密資產操作風格約可分為主動管理型與被動配置型,分別反映其對風險報酬架構與資源投入方式的不同偏好。
案例:Franklin Templeton 建構加密基金管理平台,提供質押(Staking)服務、DeFi 流動性部署等服務,充分展現主動式策略機構化落地。
案例:2025 年成立的「多元幣種指數型 ETF」(Multi-Asset Digital Index Fund,多元資產數位指數基金)受到退休基金、保險機構青睞,用於建構低相關性資產池。
實際投資操作中,機構已不再僅將加密資產視為單一標的,而是透過組合策略建構資產子體系。主要配置路徑歸納為三類:
通過機構類型、操作風格及配置路徑三維交叉分析可見,機構投資加密資產已遠不止「買幣」層次,而是正建構出一套「多策略、多途徑、跨賽道」的結構化資產配置體系。這種策略譜系的演進,既反映機構對資產性質與宏觀邏輯的策略升級,也展現其對技術路徑、治理架構及政策趨勢的深度參與。
未來,隨著合規產品持續多元化與基礎設施日益成熟,不同類型機構的策略譜系將更加多元化並精細分層,進一步奠定加密資產在全球資產配置體系中的穩定錨點地位。
過去一年,機構對加密資產的投資熱度持續升溫,許多上市公司及投資機構透過直接買進、增持或長期持有等方式,加碼配置比特幣(BTC)、以太坊(ETH)等主流加密資產。這股趨勢不僅展現傳統金融資本對加密市場的高度認同,也凸顯比特幣等資產在通膨對沖與資產多元化上的潛力。
微策略原本是一家以商業智慧(BI)軟體為主的科技公司,成立於 1989 年,長期專注企業資料分析與報表服務。雖然客戶遍及多家大型企業,過去十年主業成長遲緩,營收規模和獲利能力面臨瓶頸。隨著宏觀環境變化、通膨加劇、法幣資產報酬率走低,公司管理層重新思考資產負債表結構與資金配置效率。2020 年,在時任 CEO Michael Saylor 推動下,微策略啟動高度前瞻且極具爭議的策略轉型:將比特幣納為公司主要儲備資產。
2020 年 8 月,微策略首度以 2.5 億美元購買 21,454 枚 BTC,隨後於 2020 至 2024 年間經多次增持,總持倉突破 62 萬枚,比特幣購買總成本超過 210 億美元。值得關注的是,這一系列增持並非僅靠公司自有資金,而是透過多項資本市場工具(包括發行可轉債、定向增資、現金管理股票(ATM 股票融資)等)執行「融資加槓桿」策略,放大 BTC 資產曝險及潛在收益。此機制不僅有效催動市場資金,更使微策略逐漸成為「比特幣 Proxy」(間接比特幣曝險工具),其股價與 BTC 緊密連動,被投資人視為早期類 ETF 替代品。
這套「企業持幣+市場融資+BTC 資產重估」組合策略徹底改變微策略經營面貌。2025 年第 2 季財報顯示,雖然軟體主業仍維持穩定,但 BTC 持倉帳面升值已成公司主要獲利來源;單季淨利高達百億美元,股價年內漲幅逾 39%。此成果不只重塑其資本市場形象,也大幅增強企業流動性與資產負債表實力。
2025 年 7 月初,微策略宣布以 24.6 億美元再購 21,021 枚 BTC,持倉逼近歷史新高。但其後兩週未發布新購資訊,市場普遍推測其增持步伐可能暫緩。機構藉由調整策略節奏,展現因應市場波動的靈活操作與風險管控意識。
微策略作為首家大規模持有加密資產的上市公司,開創了「以比特幣為企業資產底層」的新典範。其成功經驗為特斯拉、Square、Nexon 等後進者樹立了樣板,也激發更廣泛對「加密資產如何優化企業資產配置結構」的討論。以傳統企業角度而言,微策略的選擇不只是單純投資行為,而是面對通膨、重構資本效率並爭取市場重新定價的綜合策略。如今,隨著比特幣現貨 ETF 上市及機構進場通路持續擴大,微策略的「企業持幣」模式正由個案逐步擴展為系統性趨勢,成為加密市場機構化進程的實際典範。
據彭博社報導,Bitmine 目前持有約 83.3 萬枚 ETH,市值接近 30 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以太坊持倉機構之一。Bitmine 策略與傳統比特幣重倉型公司不同,其大規模持有 ETH,代表看好以太坊在智能合約、L2 擴展及資產通證化等領域的生態潛能。
日本上市公司 Metaplanet 近期增持 463 枚 BTC,總交易金額約 5,370 萬美元,持倉再創新高。作為亞洲市場新興比特幣投資代表,Metaplanet 積極布局不僅順應日本本地數位資產監管趨勢,也可能帶動更多亞洲企業推動資產配置轉型。
除了比特幣,部分公司也開始布局其他主流加密資產。Sequans 近期新增 85 枚 BTC,累計持倉達到 3,157 枚;而 GameSquare 則增持 2,717 枚 ETH,總持倉升至 15,630 枚。反映機構正以分散配置 BTC 與 ETH 優化加密資產組合;同時,愈來愈多公司開始關注 Solana 等新公鏈項目,顯示新賽道的市場熱度持續提升。
隨著政策環境明朗與基礎設施成熟,機構投資人正以空前速度與深度進入加密市場。這股趨勢並非一時衝動,而是基於宏觀對沖需求、組合優化目標與技術紅利預期的戰略選擇。加密資產的「非相關性」特質、高潛在報酬空間,以及區塊鏈技術在金融基礎設施日益重要的角色,共同構成機構入局的根本動因。
從投資成果來看,雖然加密市場波動性高,主流資產(如比特幣、以太坊)於過去數輪周期展現長期穩健報酬。ETF 產品強勢成長、鏈上基金策略報酬超預期,以及多策略基金在低相關市場情境下的抗跌性,都驗證機構資金配置的有效性。
未來機構投資人參與加密市場的型態將益加多元系統化。從 ETF 及結構型產品切入、結合 RWA(實體資產)與鏈上證券發行,到成為生態的節點運營者與協議治理者,甚或依賴 AI 模型驅動鏈上策略執行平台,實現「模型即投資」的新邏輯——這些發展預告加密市場正由資本注入階段,邁向深層次制度嵌入與治理重構。
在這場轉型過程中,先行機構不僅是金融投資者,更是新金融秩序的設計者與推動者。加密資產不再只是投機者的遊戲場,而將正式成為現代金融體系不可或缺的一環。
參考文獻
Gate 研究院是全方位的區塊鏈與加密貨幣研究平台,提供技術分析、熱點洞察、行情回顧、行業研究、趨勢預測及總體經濟政策分析等深度內容。
聲明
加密貨幣市場投資風險極高,請用戶於做出任何投資決策前,務必獨立研究並充分了解所購買資產與產品特性。 Gate 對此類投資決策所致任何損失或損害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