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稳定币行业报告:美元稳定币占主导,USDC或于2030年超越USDT2025年是稳定币发展的关键年份。这一年里,稳定币在市场规模和交易活跃度上均创下新高,监管政策和资本关注度也随之加速。这种最初作为加密市场内部"避风港"的资产类别,正逐步拓展到全球支付、跨境贸易、去中心化金融基础设施,甚至涉及主权信用等前沿领域。一份行业报告指出,稳定币已成为连接传统金融与加密世界最关键的基础设施之一,并正在改变全球金融运行格局。该报告从发展历程、市场结构、应用场景、全球监管、发展潜力与潜在风险六个维度,对稳定币产业进行了全面分析。## 美元稳定币占据绝对优势研究发现,在全球稳定币市场中,美元稳定币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发行量达2564亿美元。其他国家的法币稳定币仍处于初期阶段,排名第二的欧元稳定币规模仅为4.9亿美元。日元、英镑、韩元、里拉等其他货币的稳定币规模则在数十万到千万美元之间。这表明非美元法币稳定币仍有巨大发展空间。截至2025年7月,全球稳定币总市值已超2500亿美元,较年初显著增长。其中,USDT和USDC两大稳定币的市值合计占市场的86.5%,形成双寡头格局。值得注意的是,链上年转账总额高达36.3万亿美元,超过了Visa与Mastercard的全年交易总额,成为全球支付网络的新支柱。此外,USDC在2025年增速明显,达到40.9%,按此速度预计可能在2030年左右超越USDT。这一快速发展并非偶然,而是多方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 主要经济体相继推进稳定币立法,监管路径逐渐明晰- 传统金融与科技巨头纷纷涉足稳定币领域- 某稳定币发行公司成功上市,激发资本市场对稳定币的想象- 多个高通胀国家(如阿根廷、土耳其、尼日利亚)的用户将稳定币作为"数字美元"避险工具- 去中心化金融、实物资产代币化、支付结算等新兴应用持续为稳定币创造实际需求从链上活跃度来看,目前全球月活稳定币地址已超3000万个,总持币地址突破1.68亿。据某支付公司数据,剔除机器人和交易所钱包后,真实用户主导的交易占比从2023年的不足15%提升至目前的22%左右,使用者结构正逐步从套利机器人向企业与个人用户转变。## 稳定币进入"主流战场"稳定币的角色正从"交易避险工具"升级为"数字金融主流资产"。今年以来,全球多家科技巨头与金融机构加大了对稳定币的布局:- 某稳定币发行公司在美股上市,市值一度接近千亿人民币,成为行业首个"准系统性金融公司"- 国际支付巨头推出自有稳定币,并在高性能公链上线;某支付网络与支付服务商在B2B结算中引入USDC- 国内电商巨头和金融科技公司进军香港稳定币市场,应用场景包括跨境支付、投资交易、消费结算- 全球零售巨头通过与加密货币交易所合作,推动稳定币直接用于线上零售支付- 新兴公链凭借低费率和高扩展性吸引大量稳定币部署,某公链上的稳定币市值年内增长超600%传统金融、互联网平台与加密原生力量的共同推动,使稳定币从"加密专用结算工具"升级为广泛可用的数字支付中介,同时也对其监管合规提出更高要求。## 规模热潮背后的结构性挑战尽管市场表现火热,稳定币仍面临诸多结构性挑战与争议:首先是"真实使用规模"问题。报告指出,虽然稳定币整体转账额高达36万亿美元,但其中七到八成可能由机器人、交易所内部转账等"虚拟流量"构成,真正的个人或企业端使用规模仍需进一步明确。其次是"锚定机制与透明度"问题。市场领先的稳定币仍未发布完整审计报告,其储备资产结构与风险敞口长期引发市场争议。另一主要稳定币虽然更透明合规,但在应用普及与生态整合方面仍存在差距。此外,各国监管政策之间仍存差异与博弈,部分地区尚未开放稳定币使用,而部分市场则主动承担起制度创新的试验田角色。值得关注的是,美国相关法案已明确稳定币不属于证券、禁止算法稳定币、要求储备金100%为高流动性资产(如现金与短期美债),这一立法若正式生效,将深刻影响现有主流稳定币的运行逻辑与全球合规结构。## 六大维度全景透视稳定币进化路线该报告采用链上统计、分类追踪和公开信息交叉验证的方式,从六个维度对稳定币发展进行了全面梳理:1. 发展历程:回顾稳定币十年演进路线2. 市场格局:详解双寡头结构、公链发行份额分布、月活用户趋势等核心数据3. 应用场景:聚焦稳定币在跨境支付、去中心化金融、零售支付与实物资产代币化等领域的关键角色4. 全球监管:系统梳理主要经济体监管动态与立法路径5. 未来潜力:分析稳定币如何成为全球支付网络、美国国债购买力量、以及与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的竞合关系6. 风险警示:涵盖脱锚、审计透明性、系统性攻击、洗钱监管难题等潜在挑战报告还特别指出,当前非美元稳定币仍处于发展早期:欧元稳定币市值不足5亿美元,日元、英镑、韩元等货币稳定币市值多在千万美元级别,未来仍有巨大拓展空间。
USDC增势强劲 2030年或超USDT 稳定币市场美元主导格局持续
2025年稳定币行业报告:美元稳定币占主导,USDC或于2030年超越USDT
2025年是稳定币发展的关键年份。这一年里,稳定币在市场规模和交易活跃度上均创下新高,监管政策和资本关注度也随之加速。这种最初作为加密市场内部"避风港"的资产类别,正逐步拓展到全球支付、跨境贸易、去中心化金融基础设施,甚至涉及主权信用等前沿领域。
一份行业报告指出,稳定币已成为连接传统金融与加密世界最关键的基础设施之一,并正在改变全球金融运行格局。该报告从发展历程、市场结构、应用场景、全球监管、发展潜力与潜在风险六个维度,对稳定币产业进行了全面分析。
美元稳定币占据绝对优势
研究发现,在全球稳定币市场中,美元稳定币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发行量达2564亿美元。其他国家的法币稳定币仍处于初期阶段,排名第二的欧元稳定币规模仅为4.9亿美元。日元、英镑、韩元、里拉等其他货币的稳定币规模则在数十万到千万美元之间。这表明非美元法币稳定币仍有巨大发展空间。
截至2025年7月,全球稳定币总市值已超2500亿美元,较年初显著增长。其中,USDT和USDC两大稳定币的市值合计占市场的86.5%,形成双寡头格局。值得注意的是,链上年转账总额高达36.3万亿美元,超过了Visa与Mastercard的全年交易总额,成为全球支付网络的新支柱。此外,USDC在2025年增速明显,达到40.9%,按此速度预计可能在2030年左右超越USDT。
这一快速发展并非偶然,而是多方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
从链上活跃度来看,目前全球月活稳定币地址已超3000万个,总持币地址突破1.68亿。据某支付公司数据,剔除机器人和交易所钱包后,真实用户主导的交易占比从2023年的不足15%提升至目前的22%左右,使用者结构正逐步从套利机器人向企业与个人用户转变。
稳定币进入"主流战场"
稳定币的角色正从"交易避险工具"升级为"数字金融主流资产"。今年以来,全球多家科技巨头与金融机构加大了对稳定币的布局:
传统金融、互联网平台与加密原生力量的共同推动,使稳定币从"加密专用结算工具"升级为广泛可用的数字支付中介,同时也对其监管合规提出更高要求。
规模热潮背后的结构性挑战
尽管市场表现火热,稳定币仍面临诸多结构性挑战与争议:
首先是"真实使用规模"问题。报告指出,虽然稳定币整体转账额高达36万亿美元,但其中七到八成可能由机器人、交易所内部转账等"虚拟流量"构成,真正的个人或企业端使用规模仍需进一步明确。
其次是"锚定机制与透明度"问题。市场领先的稳定币仍未发布完整审计报告,其储备资产结构与风险敞口长期引发市场争议。另一主要稳定币虽然更透明合规,但在应用普及与生态整合方面仍存在差距。
此外,各国监管政策之间仍存差异与博弈,部分地区尚未开放稳定币使用,而部分市场则主动承担起制度创新的试验田角色。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相关法案已明确稳定币不属于证券、禁止算法稳定币、要求储备金100%为高流动性资产(如现金与短期美债),这一立法若正式生效,将深刻影响现有主流稳定币的运行逻辑与全球合规结构。
六大维度全景透视稳定币进化路线
该报告采用链上统计、分类追踪和公开信息交叉验证的方式,从六个维度对稳定币发展进行了全面梳理:
报告还特别指出,当前非美元稳定币仍处于发展早期:欧元稳定币市值不足5亿美元,日元、英镑、韩元等货币稳定币市值多在千万美元级别,未来仍有巨大拓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