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正式啓動!
分享你對 $ERA 項目的獨特觀點,推廣ERA上線活動, 700 $ERA 等你來贏!
💰 獎勵:
一等獎(1名): 100枚 $ERA
二等獎(5名): 每人 60 枚 $ERA
三等獎(10名): 每人 30 枚 $ERA
👉 參與方式:
1.在 Gate廣場發布你對 ERA 項目的獨到見解貼文
2.在貼文中添加標籤: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貼文字數不低於300字
3.將你的文章或觀點同步到X,加上標籤:Gate Square 和 ERA
4.徵文內容涵蓋但不限於以下創作方向:
ERA 項目亮點:作爲區塊鏈基礎設施公司,ERA 擁有哪些核心優勢?
ERA 代幣經濟模型:如何保障代幣的長期價值及生態可持續發展?
參與並推廣 Gate x Caldera (ERA) 生態周活動。點擊查看活動詳情: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169。
歡迎圍繞上述主題,或從其他獨特視角提出您的見解與建議。
⚠️ 活動要求:
原創內容,至少 300 字, 重復或抄襲內容將被淘汰。
不得使用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和 #ERA# 以外的任何標籤。
每篇文章必須獲得 至少3個互動,否則無法獲得獎勵
鼓勵圖文並茂、深度分析,觀點獨到。
⏰ 活動時間:2025年7月20日 17
OM閃崩解析:90%控盤與多平台收割的風險預警
數字資產市場風險與挑戰:OM閃崩事件深度剖析
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加密資產市場正面臨諸多風險與挑戰。一方面是合規與監管的要求,另一方面卻存在着嚴重的市場操縱和信息不對稱問題。
2025年4月14日凌晨,加密貨幣市場再次掀起波瀾。曾被視爲"合規RWA標杆"的MANTRA(OM)代幣在多個中心化交易平台同時遭遇強制平倉,價格從6美元驟降至0.5美元,單日跌幅超90%,市值蒸發55億美元,合約交易者爆倉損失5800萬美元。表面看似一場流動性危機,實則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高度控盤與跨平台"收割"行爲。本文將深入分析此次閃崩的原因,揭示背後的真相,並探討Web3行業未來發展方向,以及如何防範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一、OM閃崩事件與LUNA崩盤的對比
OM閃崩事件與2022年Terra生態系統的LUNA崩盤有一定相似之處,但根本原因不同:
LUNA崩盤:主要由穩定幣UST脫錨引發。算法穩定幣機制依賴LUNA供給平衡,當UST偏離1:1美元錨定時,系統陷入"死亡螺旋",LUNA從100美元以上跌至接近0美元,這屬於系統設計缺陷。
OM閃崩:調查顯示,此次事件源於市場操縱和流動性問題,涉及中心化交易平台強制平倉和項目方的高度控盤行爲,並非代幣設計缺陷所致。
兩者都引發了市場恐慌,但LUNA是整個生態系統崩潰,而OM更像是市場動態失衡。
二、90%團隊與大戶暗中控盤的架構
超高集中度的控盤結構
鏈上數據監測顯示,MANTRA團隊及關聯地址共持有7.92億枚OM,約佔總供應量的90%,而實際流通的代幣不到8800萬枚,僅佔約2%。如此驚人的持倉集中度導致市場交易量和流動性嚴重失衡,大戶能夠在流動性較低時段輕易操縱價格波動。
分階段空投與鎖倉策略:制造虛假熱度
MANTRA項目採用多輪解鎖方案,通過延長兌現週期,將社區流量轉化爲長期鎖倉工具。
這種策略表面上看似科學分配,實則利用高承諾吸引投資者。當用戶情緒反彈時,項目方又引入治理投票機制,以"社區共識"形式轉嫁責任。然而,實際投票權集中於項目團隊或關聯方手中,結果可控性極強,形成虛假的交易繁榮和價格支撐。
場外折價交易與套利接盤
三、MANTRA的歷史問題
MANTRA的閃崩,其歷史問題也爲此次事件埋下隱患:
"合規RWA"標籤的炒作:MANTRA項目憑藉"合規RWA"背書獲得市場信任,曾與某地產巨頭簽署10億美元代幣化協議,並獲得VARA VASP牌照,吸引大量機構與散戶。然而,合規牌照並未帶來真正的市場流動性與分散化持倉,反而成爲團隊控盤的掩護,借助中東合規牌照吸金,監管背書淪爲營銷手段。
OTC銷售模式:據報道,MANTRA過去兩年通過OTC銷售模式籌集超5億美元,運作方式是通過不斷發行新代幣吸收前一輪投資者的拋壓,形成"新接舊、舊出新"的循環。這種模式依賴持續流動性,一旦市場無法吸收解鎖代幣,就可能導致系統崩潰。
法律糾紛:2024年,某地區高等法院處理MANTRA DAO案件,涉及資產挪用指控,法院要求六名成員披露財務信息,其治理和透明度本身就存在問題。
四、閃崩更深層原因分析
1. 清算機制與風險模型失效
多平台風險參數割裂: 各交易平台對OM的風控參數(槓杆上限、維持保證金率、自動減倉觸發點)並未統一,導致同一持倉在不同平台面臨截然不同的清算閾值。當某平台在低流動時段觸發自動減倉時,拋單外溢至其他平台,造成"級聯清算"。
風險模型的尾部風險盲區: 多數交易所採用基於歷史波動率的VAR模型,對極端行情估計不足,未能模擬"跳空"或"流動性枯竭"場景。一旦市場深度驟降,VAR模型失效,觸發的風控指令反而加劇了流動性壓力。
2. 鏈上資金流動與做市商行爲
大額熱錢包轉移與做市商撤退: 某熱錢包在6小時內向多家交易所轉移3,300萬OM(約2,073萬美元),疑似爲做市商或對沖基金清算頭寸所致。做市商通常在高頻策略中持有淨中性頭寸,但在極端波動預期下,爲規避市場風險,往往選擇撤回提供的雙向流動性,導致買賣價差迅速擴大。
算法交易的放大效應: 某量化做市商的自動策略在檢測到OM價格跌破關鍵支撐時,啓動"閃電拋售"模塊,在指數合約與現貨間跨品種套利,進一步加劇了現貨賣壓與永續合約的資金費率飆升,形成"資金費率-價差-清算"的惡性循環。
3. 信息不對稱與預警機制缺失
鏈上預警與社區響應滯後: 盡管已有成熟的鏈上監控工具可實時預警大額轉帳,但項目方與主要交易所並未建立"預警-風控-社區"閉環,致使鏈上資金流動信號未能轉化爲風控動作或社區公告。
投資者行爲學視角的羊群效應: 在缺乏權威信息源的情況下,散戶與中小機構依賴社交媒體、行情推送,當價格快速下跌時,恐慌性平倉與"抄底"交織,短期內放大了成交量(24小時內成交量環比漲312%)與波動率(30分鍾歷史波動率一度突破200%)。
五、行業反思與系統性對策建議
爲應對此類事件和防範未來類似風險的再現,我們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1. 統一與動態化風控框架
行業標準化:制定跨平台清算協議,包括清算閾值互通,各平台實時共享關鍵參數與大戶持倉快照;動態風控緩衝,在清算觸發後啓動"緩衝期",允許其他平台提供限價買單或算法做市商參與緩衝,避免瞬時大規模拋壓。
尾部風險模型強化:引入壓力測試與極端情景模擬,在風控系統中植入"流動性衝擊"與"跨品種擠壓"模擬模塊,定期進行系統性演練。
2. 去中心化與保險機制創新
去中心化清算鏈:基於智能合約的清算體系,將清算邏輯與風控參數上鏈,所有清算交易公開可審計。利用跨鏈橋與預言機同步多平台價格,一旦價格跌破閾值,由社區節點競價完成清算,收益與罰金自動分配至保險池。
閃崩保險:推出基於期權的閃崩保險產品:當代幣價格在指定時間窗口內跌幅超過設定閾值,保險合約自動賠付持有者部分損失。保險費率根據歷史波動與鏈上資金集中度動態調整。
3. 鏈上透明度與預警生態建設
大戶行爲預測引擎:項目方應與數據分析平台合作,開發"地址風險評分"模型,對潛在大額轉帳地址進行打分。高風險地址一旦發生大額轉移,自動觸發平台與社區預警。
社區風控委員會:由項目方、核心顧問、主要做市商及代表性用戶組成,負責對重大鏈上事件、平台風控決策進行評審,並在必要時發布風險通告或建議風控調整。
4. 投資者教育與市場韌性提升
極端行情模擬平台:開發仿真交易環境,讓用戶在模擬極端行情中演練止損、減倉、對沖等策略,提升風險意識與應對能力。
分級槓杆產品:針對不同風險偏好,推出分級槓杆產品:低風險級別使用傳統清算模式;高風險級別需額外繳納"尾部風險保證金",並參與閃崩保險池。
六、結語
MANTRA(OM)的閃崩事件不僅是加密貨幣領域的一次重大震蕩,更是對行業整體風險管理與機制設計的嚴峻考驗。極端的持倉集中、虛假繁榮的市場操作、跨平台風控聯動的不足,共同鑄就了這一次的"收割遊戲"。
只有通過跨平台標準化風控、去中心化清算與保險創新、鏈上透明預警生態建設,以及面向投資者的極端行情教育,才能從根本上增強Web3市場的抗衝擊能力,防範未來類似"閃崩風暴"再度發生,構建更穩定和可信的生態系統。